圖片來源中央社 :
一名女童6歲時經醫師確診為性早熟,女童到了10歲她的腹痛愈來愈嚴重,家長跑遍各大醫院中找不到病因,後來在一次電腦斷層檢查中,意外發現女童竟罹患熟女病「骨盆腔鬱血症候群」,經荷爾蒙藥物、手術治療已好轉。
三軍總醫院小兒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任醫師林建銘在記者會上分享這個案例 :
「骨盆腔鬱血症候群」主要是骨盆腔靜脈曲張,導致慢性下腹部疼痛並伴隨經痛、性交疼痛、子宮不正常出血等症狀,常伴隨月經週期出現,在影像學檢查時,會發現病人的子宮及卵巢腫大,內診時也會發現子宮周圍組織會觸痛的情形。
臨床上骨盆腔鬱血症候群好發在孕齡或有多次生產經驗婦女,因此以往「懷孕」被認為是主要的風險因子之一,其中的原因可能與女性荷爾蒙分泌及刺激相關。
推測該名女童可能是性早熟,導致體內荷爾蒙濃度過高,不斷刺激卵巢靜脈導致靜脈曲張及腹痛,10歲確診時骨齡已相當於12歲的青少年,且腹痛發作時疼痛指數高達10,幾乎是女性生產時的疼痛程度,也是全球首次發現同時被診斷性早熟及骨盆腔鬱血症候群的個案。
由於女童確診時年紀過小,無法以手術治療,便先以藥物降低女性荷爾蒙濃度,改善疼痛、血管曲張,並降低骨齡生長速度,3年後女童年齡已追上骨齡,便進行血管栓塞手術,目前已康復。
孩童性早熟發生率約萬分之一,女童比男童高出10倍,在臨床觀察上,外在、內部因素造成的性早熟各占一半;外在因素包括飲食、生活環境,內部因素則包括疾病、荷爾蒙、不明原因等。
過去醫界認知的性早熟問題,大多和孩童身高、月經、心理壓力有關,如今才知道也有造成骨盆腔鬱血症候群的可能性。
要避免孩子性早熟,飲食相當重要,千萬不要替孩子補充特定營養素或攝取特定的食物,例如天天吃山藥、喝豆漿或吃保健食品,並少接觸塑膠製品、精油等,就能避免性早熟發生。
來源:中央社